研究设计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目的是,通过对城乡家庭的年度社会调查,系统地监测社会结构和生活质量的互动与变化,收集和建立社会变动趋势的追踪资料数据库,阐释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相关问题,为国内和国际的学术界提供研究资源。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总的议题框架是:社会结构、生活质量及其二者之间的内在连接机制。

1、社会结构。结构社会学基本上采用两种角度来研究一个社会的社会结构。第一个是定位法(positional approach),该方法是根据社会行动者的特征(如年龄、教育、阶层、收入等)将研究对象分组,这样导致的结构或分布称为“社会结构”。这种定位法将社会看作由相互不连接的、有着不同利益和拥有不同资源的人群组成的结构。第二个是关系法(relational approach),该方法将注意力从组群或组织转移到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网络,尤其是跨组群和跨组织的社会关系网络。关系法将社会结构看作社会行动者之间的紧密关系网络或松散关系网络。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同时采用定位法和关系法,以期呈现中国社会结构的全景画面。以往的研究,无论是中国研究还是其他国家的研究,迫于问卷设计和测量上的困难,关系法使用并不多见。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基于中国社会的现实考虑,汲取既有的较为成功的研究经验,在研究中除了考虑社会组群和组织以外,也从社会关系网络角度测量社会结构。通过回顾性数据和追踪研究设计,我们能够测度结构稳定性及跨时间的变动性。具体到调查中,我们主要考虑个人与家庭是怎样根据社会组群、组织和社会关系网络的关键维度而分布的,以及这些分布随时间变化而呈现的稳定程度和变化程度。它包括社会阶层、政党和利益群体、工作和社区组织、家庭和亲子关系、人际和组织间的网络,以及由人口和社会经济变量(如,性别、年龄、民族、宗教、教育、职业、收入、产权、财富,等等)定义的分组。

2、生活质量。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中生活质量测度将包括五个维度:健康层面、人口层面、心理层面、社会经济层面以及政治/社区层面。五个维度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基本囊括了一个家庭或一个个体生活质量的方方面面。为此,社会医学家、人口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已经发展了一套标准测试来度量健康、预期寿命和心理福利。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已经发展了测度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层面的主客观指标。当然,如何测度中国的意识形态、政治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是调查研究遇到的重大挑战。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中,我们将考虑以下问题:人们的健康和预期寿命的质量如何?人们精神健康的状况、压力程度和心理福利怎样?总的说来,人们对于工作、家庭、社区和生活的满足程度怎样?消费水平和消费模式是什么?人们是怎样满足或者不满足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人们的政治和社区生活的状况怎样?对当地和国家政治事务的参与度怎样?等等。

3、内在连接机制。关于社会结构和生活质量之间的内在连接机制有很多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注重四个层面的连接机制。个人层面的机制包括认知和心理过程的变量,即个人通过某一心理过程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享受或者憎恨他或她的生活条件。在人际层面,通过强弱关系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网络,是传递信息、建议、亲情、影响和帮助的渠道,从而影响交往双方的主客观的生活质量。组织层面的机制集中体现在家庭、社区和工作单位三个方面,因为资源和机会通过这三个方面分配到社会行动者,从而影响后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差异。最后,制度层面的机制是正式与非正式的规则和制度,以及内在化的社会价值观。制度和规则的变化将重组机会结构,从而使社会行动者的主客观生活质量发生相应的变化。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中,我们涉及的问题包括:是什么机制连接了社会结构的维度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层面?在个人层面,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认知和心理过程是什么?在人际层面,通过什么社会结构过程提高或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这个过程中社会网络的作用怎样?在组织层面,资源是怎样在组织间分配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福利?最后,市场转型是如何影响不同阶层、组群、组织、个人或家庭的生活质量和机会的?等等。